
全国先进生产者
献身黄土地的科学家
朱象三(1922-2006),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,农学家。1947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,在我国最早进行小麦吸浆虫品种抗虫性研究、豌豆象物理防治、小麦虫传病毒综合防治,以及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治理黄土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。为组建陕西省农业科研机构,发展农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。历任西北农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,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,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、研究员,陕西省昆虫学会第二、四届理事长,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,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等多个职务。
1950年探明了小麦吸浆虫的特性和发生、分布规律,并提出利用小麦品种抗性和天敌来防治害虫。1954年研究确定了糜疯麦是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病。1960起,先后发现小麦兰矮、丛矮和黄矮等虫传病毒病的发生规律,提出改变作物布局,培育抗病品种和消灭媒虫等措施,填补了中国麦类病毒研究的空白。著有《小麦吸浆虫的研究与防治》、《小麦兰矮病的研究》。
治理陕北黄土高原的10年间,取得14项科研成果,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,以及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。1958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学大会奖。1982年、1987年两次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。198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,1988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1990年农业部和人事部授予他“全国农业劳动模范”称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