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副校长吴普特研究员被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“陕西省‘十五’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十佳科技标兵”称号。
吴普特研究员是国家“十五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(863计划)“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”总体专家组组长,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专门小组成员,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“十五”期间,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。
他提出了通过降雨径流调控消除水土流失动力,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调控径流高效利用,同步解决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两大难题的新观点。创建了以人工汇集、存贮与利用技术为核心的降雨径流调控综合利用技术体系。成果收录于行业技术规范SL267-2001。他主持完成的“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研制与开发”项目,200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。主持完成的“渠灌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示范”,解决了渠道接缝止水冷施工、渠道快速量水、窄洼大流量灌水等关键技术,2003年获陕西科学技术一等奖。以上技术形成的“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示范”标志性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,同时被评为陕西省“十五”期间十大农业科技成果。该成果在陕、甘、宁、蒙、新及华北石质山区等地推广应用1500万亩,增产粮食6.6亿kg,增收7.3亿元,节水3.7亿方,解决了129万人、223万头牲畜饮水问题,不但大大提高了我国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水平,而且在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健康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,保护生态环境,缓解西北地区水危机,保障用水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吴普特研究员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,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,成功地将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引入节水灌溉领域,构建了节水微灌产品快速研发平台,单个产品开发周期由原来的90—150天缩短为3—5天,费用由3—5万元降低到0.2万元,精度由±0.1mm提高到0.01mm。所形成的技术成果“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性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”荣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