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4日晚,由校工会主办、生命学院部门工会承办的教职工人文关怀与健康关爱第三期活动《声声慢语·秋声物语》——校园响铃木风铃手作体验,在北校区理科楼B102温馨举行。来自全校各单位的50余名教职工积极参与,在亲手创作中聆听自然韵律,舒缓身心压力,共度一段宁静而治愈的时光。校工会副主席史明霞全程参与,活动由生命学院部门工会主席刘林强暖心开场。
本次活动别出心裁地以秋冬校园的馈赠——悬铃木等果球为主要材料,通过简单加工,化自然馈赠为艺术创作素材。活动伊始,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李侃侃副教授,分享了五感体验对情绪调节的积极影响。她指出:“当我们专注地与自然材料对话,压力便悄然释放。这不仅是手作体验,更是一场心灵的疗愈。”她希望借此引导教职工从身边自然元素中发现美、感受自然的疗愈力量。
在主讲环节,主讲团老师们各展所长,为参与者带来一场融合理性与感性的艺术实践。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蔚一潇老师以“自然聆听”为引,带领大家闭目感受风声、叶响与鸟鸣,开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。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娄钢副教授则从美学构成入手,系统讲解风铃的造型法则、色彩搭配与材质对比,提出“风铃是自然的交响,而非材料的堆砌”,启发大家将自然素材转化为和谐雅致的艺术品。
实践环节中,团队逐步演示编织技巧、结构把控与整体协调等关键步骤,耐心指导每位老师完成创作。从叶片编排到果实点缀,从绳结技法到悬垂平衡,参与者注入巧思与专注,最终成功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秋日风铃或包挂。现场氛围宁静而投入,唯有材料轻响与低声交流相伴,指尖流转间,一件件作品渐次成型。
活动尾声,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室的符丹教授引导大家进行静心分享。鼓励老师们不仅用手制作,更要“用心”体验,觉察手作过程中内心的平静与专注,感受与自然材料连接时的那份安定与喜悦。在场老师们彼此分享着独一无二记忆故事与创作灵感,气氛温馨而专注。符丹总结道,这件小小的风铃不仅是装饰品,更是一个“情绪容器”和“记忆触发器”,当它在日后响起,便能瞬间唤起此刻的宁静与美好。
本期活动通过触觉(果壳)-听觉(风铃)-视觉(作品)的多重感官体验,引导教职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慢下来,专注当下,与自然对话,与内心交流,有效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与幸福感。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,现场老师们意犹未尽,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期心灵之约的到来。